传承民族文化:探访苗学研究院,追寻苗族文化精粹
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灵魂是不可磨灭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亦是对中华民族灵魂的一种传承。其中,苗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为助力传承中国少数民族的魅力文化,艺术与设计学院“三下乡”团队的成员来到了施洞镇河湾水寨苗学研究院,在这里探索苗族奥秘,寻找民族文化精粹。
清水江畔,文化家园
河湾水寨苗学研究院是贵州苗学研究第一个民间智库,2014年在号称“天下苗疆第一县”的贵州省台江县施洞镇正式挂牌,它位于清水江畔,而清水江是当地苗族祖先赖以生存的河流,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它成为研究和考察苗族文化的基地。该院的宗旨是:以苗族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苗族文化体系中的经济、社会、历史、宗教、风俗、生态、建筑、服饰、饮食、医药、节日、文学、歌舞、手工艺等进行保护传承,挖掘整理和创新开发研究。国家民委原副主任周明甫先生曾到访河湾苗学研究院并对这项事业寄予厚望,王朝文先生始终关心支持并亲笔题写“河湾水寨”匾额,可见这里是探访苗族文化的不二之选。

(河湾水寨苗学研究院正门)
(苗族博物馆正门)
民族记忆,在此共鸣
首先进门的先看到的是苗族博物馆,这里以静态的方式,按照苗族生命哲学陈列了一系列的展厅:生命同源厅、生命平等厅、生命美丽厅、生命欢乐厅、生命神圣厅、生命平凡厅。每个展厅都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了苗族人的生活状态,这里亦然成为生命的异域世界。看到这些丰富的展品,队员们从心底里对苗族人民的风俗文化和生存智慧感到震撼。通过参观,队员们了解了苗族历史发展的进程,感受到了苗族姊妹节和龙舟节的盛大欢欣和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对苗族文化产生了更深的喜爱和更大的兴趣。
(队员参观博物馆内展品)

(苗族博物馆内展示的苗族简史)
(苗族博物馆内讲解员正在讲解苗族简史)
(队员在苗族博物馆的合影)
祭祀文化,心生敬畏
苗族博物馆出来就是祭鼓堂,祭鼓堂是用一橦简易的瓦房,门楣之上悬挂着“祭鼓堂”三个字,走进这样的祭祀场,队员们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震撼,看着墙上一幅幅年代久远的苗族先辈的照片,仿佛置身于苗族庄重盛大的祭祀现场。这里每天都会有人打扫和看守,祭鼓堂内的香火从来不断,这是苗族人过节时专门用来祭祀的地方,队员们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

(接待人员正在讲解相关历史)
苗族手艺,代代相传
从祭鼓堂出来就是河湾研究院的专家楼,进门以后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张巨大的照片,这是一张苗族百笑图,上面由百名穿着苗族盛装的苗族人的笑脸组成。这一张张笑脸展示了苗族人民乐观开朗的心态和坚韧豁达的品格,栖居在大山里的苗族人虽然生活艰辛,但他们却能诗意般地生存,不禁让人羡慕。专家楼里还有专门的展厅展示历年来节日里开展的苗绣比赛选出的优秀作品,这些精湛的作品都在这里得以很好的保存,向一代代人展示苗族人民和智慧和苗族文化的魅力,也吸引着一代代人继续传承和发扬优秀苗族文化。

(河湾苗学研究院内展示的苗族百笑图)
(队员参观展厅内的绣品服饰)
(队员与展厅内展品的合影)
飞歌回响,熏陶心灵
河湾研究院的专家楼的正对面有两个土坡,好奇的队员们询问了在这里看守的奶奶才知道,这是苗族青年男女专门用来唱苗族飞歌、聊天的“游方坡”。奶奶告诉队员们,以前傍晚休闲时分,苗族年轻人会到这里来唱飞歌,有男女对唱,还有一起合唱,非常有意思。听到这些,成员石婷不禁感叹道:“所幸,现在这样有趣的地方能在这里保存下来,能让有趣的苗族文化还能够在今天被更多人知晓,而不是走向消失。

(河湾苗学研究院专家楼与“游方坡”全貌)
在讲解员的解说下,队员们了解到,河湾水寨研究院将会继续为学者、有见地的文化爱好者、有品味的探索者和有个性的体验人群进入苗疆田园生活的乡土社会,分享体验神秘的苗族文化,感悟生命的意义提供服务,探索苗族文化产业走向中高端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可见,苗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可以促进和带动乡村的建设和发展。
(苗族人赶集图)
(苗族姑娘盛装图)
(河湾水寨内展示的2014年河湾苗年盛况)
通过参观河湾水寨研究院,团队成员们感受到了苗族文化独特的魅力,看到了苗族老一辈对于民族文化坚守,也看到了年轻一代对于民族文化的热爱,领会到了对优秀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团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自身的学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定文化自信,探寻民族文化精粹,一起助力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